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纪实(摘录)
坚持教师教育特色 让传统血脉延续
教师教育是学校办学七十多年来一以贯之、不断延续的“血脉”,学校以培养优质教师为己任,以办人民满意的“地方一流、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为使命,争创“一流本科教育”。
学校以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为契机,把“卓越人才培育计划”引入师范生培养,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注重塑造师德师魂,试行师范生德育答辩和教学基本技能通关测试制度,为其在教育时空中自由翱翔插上“双翼”。加强与全省中学、县区合作,建立“1+100”教师教育和“1+20”校、县创新实验区两类合作共同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构建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实施师范生全员技能证书制度,来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培养优秀的一线教师。学校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开展了系列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师范生“三层五段七化”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扎扎实实在全国打造出了师范生培养的“师大样本”。
学校在设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时,创造性地提出“知行思”三个要素,即“认知、体验、内化”三个教学实践能力的递进层次,让师范生去听、去说、去看、去思、去写,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师范生培养过程,建立了“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配置了多个实践平台。同时,学校配套开展了“七化”教学策略探索,即组织实施协同化、实施指导团队化、团队指导项目化、实践项目情境化、项目管理工具化、管理过程反思化以及过程评价多元化。
创设“正大学子”计划 让优秀人才拔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江西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思考。学校深入推进“正大学子”计划,积极研制“人人成才”计划,实现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着力解决好本科教学与社会、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梅国平校长在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强调,“培养优秀人才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也是我们的发展之要。”
如果说“卓越教师计划”主要是针对优秀师范生的培养,那么“正大学子”计划就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妙招”,学校一推出“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一些学院就纷纷“接招”,陆续试点开设了高峰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高原计划——“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如: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金牌讲解班”、政法学院的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创新实验班、商学院的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创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大学子)班、音乐学院的音乐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财政金融学院的经济学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地理学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及国际教育学院的“淑女班”。这些实验班的开设,从大言之,是在某种程度上回应“钱学森之问”,从小而言,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提高整体办学质量的挑战。
实践证明,像“金牌讲解班”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探索,不仅没有辜负江西省领导提出的“打造江西旅游界的‘黄埔军校’”的勉励,而且还在江西旅游界树起了一面旗帜。
为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学校还认识到要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传统与特色的前提下,适时进行学科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做特优势学科,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蓄发展力量。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制定同社会对接的专业分类分型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在同一个专业设立多个培养目标,制订并实施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方案。
分类分型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是要使人才具备高素质强适应的特质,这就要求学校的改革创新,要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力营造全员育人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因此,如何更好地让学校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一步凸显“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思想,加快构建和实施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成了学校创新发展的主旋律。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