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党政办公室
您的位置: 首页 >学习园地>教育视点>详细内容

教育视点

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重要关系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16 12:04:41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全面贯彻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

   一、稳定规模与优化结构的关系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坚持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即将发展方式从偏重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从偏重于追求硬指标显性增长,向致力于提升内在软实力转变。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2011年普通本专科年招生数达到68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但是,与人民群众希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新要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明显差距。在保持招生规模相对稳定的同时,加快提升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在稳定现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前提下,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的结构调整:一是积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统筹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工作,及时压缩部分就业困难专业的招生规模,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调整高校类型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今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量应主要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民办教育以及扩大中外合作办学。三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进一步完善中央部属高校和重点建设学校战略布局,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形成东部带动中西部和有效支援西部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需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在四大职能中居于核心地位,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高校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当前,重科研轻教学或孤立抓科研的现象在许多高校较为普遍。这既对人才培养构成严重危害,同时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建立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机制,需要确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并综合考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贡献的教师业绩考核体系。一方面要彻底扭转当前高等学校流行的以科研经费金额、研究成果数量为依据的教师业绩考核办法,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质和量在教师业绩评估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必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的观念,鼓励教师重点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
 
  三、择优支持与整体提升的关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以择优支持为核心内容的政策措施。如为尽快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选择部分高等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保障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重点支持部分学校率先发展,是符合改革开放以来国情实际的。但这些政策措施同时也加剧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向少数地区和部分高校集中,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地区高校和相对薄弱高校的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跻身世界一流行列高校较少,另一方面相对薄弱高校办学水平偏低。因此,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统筹兼顾择优支持和普遍提升两个方面,既要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学校,同时也要下大力气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性提升。实现择优支持和普遍提升的统筹兼顾,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择优支持项目的资源共享,推动“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优质资源向普通高校开放,并将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和支持普通高校质量提升情况,纳入相关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完善高校生均财政定额拨款制度,确保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使各高校均能公平获得适宜水准的经费保障。三是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团队建设方面给予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政策支持。

  四、加强管理与体制改革的关系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为重要支撑,但加强管理又需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前提。在现有的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条件下,如果孤立地抓质量管理,或者简单地运用物质产品的质量管理思维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仅难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甚至还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传统的发展方式。比如,提高科学研究质量确实需要明确研究成果评价的质量标准,但是片面的硬性标准往往会退化成鼓励数量增长而非质量提升的推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已经形成以“高水平论文”数量为核心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学科专业评估排名、重点学科评审等,均以发表在符合标准刊物上的论文数量为依据。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尽管促进了高校论文产出的规模,但科研质量却没有随论文数量的增长而同步提升。

  把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改革体制机制结合起来,应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完善与大学治理结构相关的综合配套改革。目前社会各方面对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已经达成共识,但在没有建立起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情况下简单地放权,就有可能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因而,加快推进高等学校办学各项事务的公开透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内控机制,既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决定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成效的制度基础。二是确立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运行规则。这既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为大学提供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同时也要求大学和教师认同、遵守学术规范,特别是要加快建立预防学术腐败的制度体系。三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办学的着眼点放在内部,放在学生身上,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成长,将学生自由选课和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等确定为教学评估考核的核心内容。

   (作者:王胜今,吉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教授;吴 昊,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来源:《求是》,2013年第9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